您好!欢迎访问盐源县人民医院,
关注我们
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院训:诚信 仁爱 敬业 创新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21/12/17 16:25:49浏览次数(6030)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文件 国家屮医药局

人社部发〔20215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局)、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 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有关中央企业人事部门: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中坚力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现就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遵循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促进人才发展为目标,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为科学客观公正评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制度保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二) 基本原则

1.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医德医风放在人才评价首位,充分发挥职称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钻研医术、弘扬医德、匡正医风。

2. 坚持实践导向、科学评价。科学设置评价标准,突出实践能力业绩导向,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 向,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防病治病一线。

3. 坚持以用为本、服务发展。围绕用好用活人才,促进人才评价与使用相结合,满足各类用人单位选才用才需要,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二、主要内容

(一)健全评价体系

1. 明确各级别职称名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设初级、中级、高级,初级分设士级和师级,高级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划分为医、药、护、技四个专业类别。医疗类各级别职称名称分别为:医士、医师、主治(主管)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药学类各级别职称名称分别为:药士、药师、主管药师、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护理类各级别职称名称分别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技术类各级别职称名称分别为:技士、技师、主管技师、副主任技师、主任技师。

2. 促进卫生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护士条例》参加医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可视同取得医士职称;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可视同取得医师职称;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可视同取得护士职称。按照《中医药法》参加中医医师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可视同取得医师职称。

3.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围绕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和医学学科发展,动态调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职称评审专业,并做好与医学教育的衔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调整中、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高级职称评审专业。

(二)完善评价标准

1.注重医德医风考核。加强对医德医风和从业行为的评价, 将医务人员在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表现作为医德医风考核的重要内容。用人单位须建立健全医德医风考核制度,将利用职务之便索要、非法收受财物或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纳入考核范围。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2.建立完善临床医生执业能力评价指标。将门诊工作时间、收治病人数量、手术数量等作为申报条件;将诊疗疾病覆盖范围、开展手术或操作的覆盖范围、单病种诊疗例数、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并发症发生例数等作为重要指标,科学准确评价临床医生的执业能力和水平。强化病案作为评价载体,采取随机抽取与个人提供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一定数量的病案加强对临床医生执业能力的评价。探索引入患者对医生的评价指标。

3. 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针对卫生行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重点评价业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对公共卫生类别医师单独制定评价标准,重点考核公共卫生现场处置、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南制定、健康教育和科普、循证决策、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对中医药人员重点考察其掌握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运用中医诊疗手段诊疗的能力,中药处方运用以及师带徒等情况。

4. 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倾向。不把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博士学位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对待论文,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各个环节,不得把论文篇数和SCI 科学引文索引)等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评审的直接依据。对在国内和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要同等对待,鼓励更多成果在具有影响力的国内期刊发表。不得将人才荣誉性称号与职称评审直接挂钩。

5. 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论文、卫生标准、技术规范、科普作品、技术专利、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

6. 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单位标准相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负责制定《卫生专 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附后)。各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 障部门、卫生健康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地区标准。具有自主评审权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单位标准。申报条件地区标准、单位标准原则上不得低于国家标准,评审条件在国家标准框架内,由各地各单位确定地区标准、单位标准。

三)创新评价机制

1. 完善职称评价方式。中、初级职称继续实行以考代评,考试实行全国统一组织,已统一考试的专业不再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各省(区、市)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卫 生健康部门确定本地区聘用标准。副高级职称原则上采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正高级职称可采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或采取答辩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完善以同行专家评议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具体办法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卫生健康部门确定。

2. 畅通职称评价渠道。社会办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申报、评审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享有同等待遇,不受户籍、人事档案、不同办医主体等限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内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申报、评审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在内地就业的港澳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各地颁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员,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

3. 提升职称工作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收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量、病案、绩效考核、工作时间等数据,作为职称评价的重要依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职称申报、职称评审、证书查询验证等工作。中、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高级职称评审结果纳入医 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信息系统。

四)促进评价与使用相结合

1. 合理确定评聘模式。各地充分考虑现有评聘模式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保持政策延续性,确定医疗卫生机构评价和聘用的衔接关系。

2. 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用人单位根据职称评审结果合理使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现职称评审结果与岗位聘用、考核、晋升等衔接。健全聘期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3. 优化岗位结构比例。根据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学科建设和各地实际,科学、合理、动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合理增加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岗位比例,拓宽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五)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1. 完善基层评价标准。凡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师、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相应专业的中级卫生专业 技术资格考试。本科及以上学历、经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直接参加全科医学专业 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对基层卫生专业 技术人员的论文、科研和职称外语不作要求,重点评价基层医疗 服务能力和水平。对长期在基层服务、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卫 生专业技术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评价标准可适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594号)。

2. 改进评价方式。各地可单独设立基层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 向评价、定向使用",取得的职称限定在艰苦边远地区或基层有效。

3. 落实服务基层制度。执业医师晋升为副高级职称的,应当有累计一年以上在县级以下或者对口支援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 医疗卫生服务的经历。援外、援藏、援疆、援青等以及在重大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表现优秀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六)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

1.推动完善行业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卫生健 康部门负责卫生专业职称政策制定、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工 作。国务院各部门、中央企业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学会等组建的卫 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征求国家卫 生健康委意见后核准备案,评价标准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 家卫生健康委备案。高校附属医院等其他用人单位确需组建卫生 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委员会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 由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征求卫生健康部门意见后核准 备案,评价标准报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卫生健康部 门备案。

        2.下放职称评审权限。以确保评审质量为前提,科学界定、 合理下放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权。医疗水平高、技术能力 强、人事管理完善、具有自主评审意愿的三级医院(含中医医 院)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试点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审,评审委员会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由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门征求卫生健康部门意见后核准备案,评价标准报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备案。积极发挥专业化人才服 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组织在职称评审和评价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

3.加强全过程监督。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加强评审专 家库建设,实行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职称评审办事机构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严肃评审纪律,明确工作人 员和评审专家责任。实行职称评审公开、公示制度,落实政策公 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建立职称评审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倒查追责机制,加强对自主评审单位的监管, 对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评审权予以收回。

三、组织实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职称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复杂敏感。各地 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确保改革平稳顺利推进。

  (二)精心组织,稳慎推进。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卫生健康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精心组织、密切配合,结合本地实际,扎实做好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实,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解 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加强宣传,营造环境。各地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职称政 策的宣传与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做好舆论引导,营造有利 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良好氛围。

本意见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军队可以参照本意见制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具体办法。

附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

1691310755118.jpg 

 

(此件主动公开)

(联系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


附件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

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自觉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职业精神,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和医德医风。

身心健康,心理素质良好,能全面履行岗位职责。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医疗类、护理类职称,应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并按规定进行注册,取得相应的执业证书。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各层级职称,除必须达到上述基 本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

(一)初级职称

医士(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可视同取得医士职称;取得 执业医师资格,可视同取得医师职称。按照《中医药法》参加中医医师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可视同取得医师职称。

护士(师):按照《护士条例》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可视同取得护士职称;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 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从事护士执业活动满一年,可直接聘任护 师职称。具备大专学历,从事护士执业活动满3年;或具备中专 学历,从事护士执业活动满5年,可参加护师资格考试。

  药(技)士:具备相应专业中专、大专学历,可参加药(技)士资格考试。

药(技)师:具备相应专业硕士学位;或具备相应专业大学 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年;或具备相应专业 大专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或具备相应专业中专学历, 取得药(技)士职称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可参加药 (技)师资格考试。

(二)中级职称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具备相 应专业学历,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报名参加考试:

临床、口腔、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具备博士一学位,并取得住 院医师规范他培训合格证;或具备硕士学位,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后从事医疗执业活动查生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后从事医疗 执业活动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经执业医师注册后从事医疗执业活动滙土年;或具备大专学历,经执业医师注册后从事医疗执业活动满6年;或具备中专学历,经执业医师注册后从事医疗执业活动满7年

公共卫生类别主管医师:具备博士学位并经执业医师注册后 从事公共卫生执业活动;或具备硕士学位,经执业医师注册后从 事公共卫生执业活动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 经执业医师注册后从事公共卫生执业活动满4年;或具备大专学 历,经执业医师注册后从事公共卫生执业活动满6年;或具备中 专学历,经执业医师注册后从事公共卫生执业活动满7年。

..主管护师:具备博士学位并注册从事护理执业活动;或具备 硕士学位,经注册后从事护理执业活动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 学历或学士学位,经注册并取得护师职称后,从事护理执业活动 4年;或具备大专学历,经注册并取得护师职称后,从事护理 执业活动满6年;或具备中专学历,经注册并取得护师职称后, 从事护理执业活动满7年。

主管药(技)师:具备博士学位;或具备硕士学位,取得药 (技)师职称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或具备大学本科学历 或学士学位,取得药(技)师职称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 或具备大专学历,取得药(技)师职称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6 年;或具备中专学历,取得药(技)师职称后,从事本专业工作 7年。


(三)副高级职称

1. 副主任医师

1) 申报条件:学历、资历及临床工作量要求

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受聘担任主治 (主管)医师职务满5年;或具备大专学历,在县级及以下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受聘担任主治(主管)医师职务满7年。


完成规定的工作数量要求(详见附表1)

2) 评审条件:专业能力要求

临床、口腔、中医类别: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 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 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与技术规范。具有较丰富的本专业工作经验,能熟练正确地救 治危重病人,具有指导本专业下级医师的能力。强化病案作为评 价载体,采取随机抽取与个人提供相结合的方式,提供5-10 申报人主治或者主持的、能够反映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抢救、死亡 或疑难病案,加强对临床医生执业能力的评价。 

基于病案首页数据,重点从技术能力、质量安全、资源利 用、患者管理四个维度,利用诊治病种范围和例数、手术级别和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单病种次均费用 等指标,科学准确评价医生的执业能力和水平。其中,中医专业 还应基于中医病案首页数据,重点围绕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 者比例、中药饮片处方比、中医治疗疑难危重病患者数量、中医 非药物疗法使用率等中医药特色指标,评价中医医师的中医药诊 疗能力和水平。具体指标见附表2

公共卫生类别: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 术并推广应用,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与技术规范。具有较丰富的本专业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复杂或重大技术问题,具有指导本专业下级医师的能力。

基于参与的业务工作内容,重点考核公共卫生现场能力、计划方案制定能力、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南制定能力、业务管理技术报告撰写能力、健康教育和科普能力、循证决策能力、专业技术成果产出、科研教学能力、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能力等 方面,包含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分析预警)报告、制定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预案和风险评估报告、业务工作计划、技术指导方案制定等内容。

2. 副主任护师

1)申报条件:学历、资历及临床工作量要求

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受聘担任主管 护师职务满5年;或具备大专学历,受聘担任主管护师职务满7年。


担任主管护师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 理教学工作时间总计不少于40周,病历首页责任护士和质控护 士记录累计不少于480(急诊、重症、手术室、血透、导管室 等科室从相应记录单提取护士记录)。

(2)评审条件:专业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 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推广应用, 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与技术规范。能够正确按照 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熟练掌握本专科病人的护理要点、 治疗原则,能熟练地配合医生抢救本专业危重病人。具有指导本 专业下级护理人员的能力。

3. 副主任药师

(1) 申报条件:学历、资历及临床工作量要求

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受聘担任主管 药师职务满5年;或具备大专学历,受聘担任主管药师职务满7年。

担任主管药师职务期间,平均每年参加药学专业工作时间不 少于40周。

(2) 评审条件:专业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 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推广应用。


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与技术规范。能够参与制定 药物治疗方案,对临床用药结果做出准确分析,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处方和医嘱中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用药现象,及时提出临床用药 调整意见。具有指导下级药师的能力。其中,中药专业还应具备中药验收、保管、调剂、临方炮制、煎煮等中药药学服务能力, 能够提供中药药物咨询服务,具有中药处方点评工作能力,提供合理使用中药建议。

4. 副主任技师

(1) 申报条件:学历、资历及临床工作量要求

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受聘担任主管 技师职务满5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受聘担任主管技师职务7年。

担任主管技师期间,平均每年参加本专业工作时间不少于 40周。

(2) 评审条件:专业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 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推广应用, 熟悉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与技术规范。具有较丰富的 本专业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复杂或重大技术问题,具有指导本 专业下级技师的能力。

(四)正高级职称

1. 主任医师

(1) 申报条件:学历、资历及临床工作量要求

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受聘担任副主 任医师职务满5年

完成规定的工作数量要求(详见附表1)

(2) 评审条件:专业能力要求

临床、口腔、中医类别:在具备所规定的副主任医师水平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本专业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并有所专长。深入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 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医疗实践。具有丰富的本专业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复杂或重大技术问题,具有指导本专业下级医师 的能力。强化病案作为评价载体,采取随机抽取与个人提供相结合的方式,提供5-10份申报人主治或者主持的、能够反映其专 业技术水平的抢救、死亡或疑难病案,加强对临床医生执业能力的评价。

基于病案首页数据,重点从技术能力、质量安全、资源利 用、患者管理四个维度,利用诊治病种范围和例数、手术级别和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单病种次均费用 等指标,科学准确评价医生的执业能力和水平。其中,中医专业还应基于中医病案首页数据,重点围绕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 者比例、中药饮片处方比、中医治疗疑难危重病患者数量、中医 非药物疗法使用率等中医药特色指标,评价中医医师的中医药诊 疗能力和水平。具体指标见附表2

公共卫生类别:在具备所规定的副主任医师水平的基础上, 系统掌握本专业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并有所专长。 深入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 识、新技术并用于实践。具有丰富的本专业工作经验,能独立解 决复杂或重大技术问题,具有指导本专业下级医师的能力。

基于参与的业务工作内容,重点考核公共卫生现场能力、计 划方案制定能力、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南制定能力、业务管理技术 报告撰写能力、健康教育和科普能力、循证决策能力、专业技术 成果产出、科研教学能力、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能力等 方面,包含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分析预警)报告、制定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预案和风险评估报告、 业务工作计划、技术指导方案制定等内容。

2. 主任护师

1)申报条件:学历、资历及临床工作量要求

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受聘担任副主 任护师职务满5年。

担任副主任护师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护理、护理管理、 护理教学工作时间总计不少于35周,病历首页责任护士和质控 护士记录累计不少于240(急诊、重症、手术室、血透、导管 室等科室从相应记录单提取护士记录)。

(2)评审条件:专业能力要求

在具备所规定的副主任护师水平的基础上,精通护理学某一专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有所专长。深入了解本专业国内 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临 床实践。具有丰富的本专业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复杂或重大技 术问题,具有指导本专业下级护理人员的能力。 .

3. 主任药师

(1) 申报条件:学历、资历及临床工作量要求

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受聘担任副主 任药师职务满5年。

担任副主任药师职务期间,平均每年参加药学专业工作时间 不少于35周。

(2) 评审条件:专业能力要求

在具备所规定的副主任药师水平的基础上,精通本专业某一 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有所专长。深入了解本专业国内 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实 践。具有丰富的本专业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复杂或重大技术问 题,具有指导本专业下级药师的能力。其中,中药专业还应具备 中药验收、保管、调剂、临方炮制、煎煮等中药药学服务能力, 能够提供中药药物咨询服务,具有中药处方点评工作能力,提供 合理使用中药建议。

4. 主任技师

(1) 申报条件:学历、资历及临床工作量要求

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受聘担任副主 任技师职务满5年。

担任副主任技师期间,平均每年参加本专业工作时间不少于 35周。

(2) 评审条件:专业能力要求

在具备所规定的副主任技师水平的基础上,精通本专业某一 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有所专长。深入了解本专业国内 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实 践。具有丰富的本专业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复杂或重大技术问 题,具有指导本专业下级技师的能力。

五、工作业绩要求。

以下业绩成果可作为代表作:

(一) 解决本专业复杂问题形成的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应急处置情况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

二) 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形成的与本专业相关的 技术专利。

三) 结合本专业实践开展科研工作形成的论文等成果。

四) 向大众普及本专业科学知识形成的科普作品。

五) 参与研究并形成的技术规范或卫生标准。

  (六)人才培养工作成效(包括带教本专业领域的下级专业 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所承担教学课题和所获成果等)。

(七)其它可以代表本人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标志性工作业绩。

附表:1.医师晋升工作量要求

2.临床、中医、口腔专业高级职称评价指标


附表1

医师晋升工作量要求


专业 类别

评价项目

单位

晋升 副主任医师

晋升 主任医师

临床专业

临床

非手术 为主临 床专业

门诊工作量 (有病房)

单元

400

600

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 学、血液病学、内分泌学、风湿与临床免疫学、 肾内科学、传染病学、变态反应学、神经内科学、 精神病学、肿瘤内科学、儿科学等,对有病房的 皮肤与性病学、康复医学、疼痛学、老年医学、 全科医学可参照此执行。

出院人数

(参与或作为治疗组长

人次

1000

1000

门诊工作量 (无病房)

单元

500

800

皮肤与性病学、精神病学、康复医学、疼痛学、 老年医学、全科医学等

手术/操作人次

人次

内镜5000

支气管镜200

内镜5000

消化内科学、呼吸内科学

手术为 主临床 专业

门诊工作量 (有病房)

400

500

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 小儿外科学、妇产科学、妇科学、产科学、耳鼻 咽喉科学、眼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计划生 育学等

300

400

胸心外科学、神经外科学、烧伤外科学、整形外 科学


1

2

5

临床

手术为 主临床 专业

出院人数

(参与或作为治疗组长)

人次

400

500

胸心外科学(心外)、神经外科学、烧伤外科学

1500

2000

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妇产科学、妇 科学、产科学、眼科学

600

1000

胸心外科学(胸外)、泌尿外科学、耳鼻咽喉科 学、肿瘤学、运动医学、小儿外科学

出院患者手术 /操作人次

人次

800

1000

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眼科学、运动 医学、整形外科学、计划生育学

400

500

胸心外科学(胸外),泌尿外科学、小儿外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外科学、妇产科学、妇科学、 产科学

200

300

胸心外科学(心外)、神经外科学、烧伤外科学

临床

其他临 床专业

参与诊疗患者人数

人次

1500

1000

临床营养学、重症医学、麻醉学、疼痛学、急诊 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学

签发检查报告份数

7500

5000

临床医学检验学

5000 .

5000

放射医学、超声医学

4000

4000

病理学

2500

3000

核医学


1

*

1

中医

非手术 为主专

门诊工作量(有病房)

单元

400

600

由各医院自行确定手术专业和非手术专业

出院人数

(参与或作为治疗组长)

人次

600

900

门诊工作量(无病房)

单元

500

800

手术为 主专业

门诊工作量(有病房)

单元

300

400

出院人数

(参与或作为治疗组长)

人次

400

500

出院患者手术

/操作人次

人次

300

400

门诊工作量(无病房)

单元

500

800

口腔

无病房 科室

门诊工作量

单元

800

800


诊疗人次

人次

3000

4000


有病房 科室

门诊工作量

单元

400

500


出院人数

(参与或作为治疗樂且长)

人次

350

500


出院患者手术 /操作人次数

人次

300

400


公卫


平均每年参加本 专业工作时间不 少于40周,其中 现场工作或在基 层工作天数不少

60/年

平均每年参加 本专业工作时 不少于35 周,其中现场工 作或在基层工 作天数不少于 60/


1工作量指标是中级晋升副髙、副高晋升正高期间的完成工作量,均从聘任时间开始计算。半天4小时)接诊不少于15位为1

个有效单元。非急诊科医生在5年期间如轮转急诊科,工作期间按照4小时为一个门诊单元数计算。针灸、推拿(按摩)、刮渺、拔罐

 

等中医治疗技术,因受手法操作时间限制,工作量按照4小时为一个门诊单元数计算,不考虑治疗病人数量。

2:肾内科学专业透析工作按照4小时为一个门诊单元计算;传染病学专业医师门诊工作量包含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工作时间和会

诊时间,如无病房则放入无病房纟且。

3全科医学专业医师门诊工作量包含下基层指导工作时间,如无病房则放入无病房组。

4内镜诊疗5000 A次(含内镜下治疗手术,晋升副主任医师至少500例,晋升主任医师至少800例,门诊患者和出院患者均包括) 为消化内科学专业必备的申报条件之一。

5呼吸内镜诊疗200人次(含呼吸内镜下检查与治疗,门诊患者和出院患者均包括)为呼吸内科学专业必备的申报条件之一。

6心血管内科学和神经内科学及其他有介入治疗的专业可参照手术为主临床专业执行

7整形外科学和计划生育学专业的工作量指标不含出院人数,其出院患者手术/操作人次数调整为手术/操作人次数(含门诊患者和 出院患者手术/操作人次数)。

8:出院患者手术/操作人次晋升副主任医师以主刀或一助计算;晋升主任医师以主刀计算。

9临床医学检验学专业中,形态、血液、微生物等亚专业申报条件为参与诊疗患者人次数,临检、生化、免疫等亚专业的申报条 件为签发检查报告份数。

附表2

临床、中医、口腔专业高级职称评价指标

评价维度

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定义

计算方法

技术

能力

出院患者 病种范围 和例数

基本病种覆盖率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本专业出院患者 中覆盖的基本病种数占本专业所有基 本病种数的比例。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本专业出院患者 覆盖基本病种数/本专业基本病种总数

X100%

基本病种诊疗人数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本专业基本病种 出院人数。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符合本专业基本 病种纳入条件的出院人数之和

疑难病种覆盖率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本专业出院患者 中覆盖的疑难病种数占本专业所有疑 难病种数的比例。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本专业出院患者 覆盖疑难病种数/本专业疑难病种总数

X100%

疑难病种诊疗人数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本专业疑难病种 出院人数。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符合本专业疑难 病种纳入条件的出院人数之和


i

1

评价维度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定义

计算方法

技术

能力

出院患者 手术难度 和例数

基本手术覆盖率

考核期内医师施行的本专业基本手术 (或操作)种类数占所有基本手术(或操 作)种类数的比例。

考核期内出院患者中医师施行的本专 业手术(或操作)患者覆盖基本手术种 类数/本专业基本手术(或操作)种类 总数XI00%

基本手术人次数

考核期内医师施行的本专业基本手术 (或操作)的人次数。

考核期内出院患者中医师施行的符合 本专业基本手术(或操作)纳入条件的 手术人次数之和

疑难手术覆盖率

考核期内医师施行的本专业疑难手术 (或操作)种类数占所有疑难手术(含操 作)种类数的比重。

考核期内出院患者中医师施行的本专 业手术(或操作)患者覆盖疑难手术种 类数/本专业疑难手术种类总数X100%

疑难手术人次数

考核期内医师施行的本专业疑难手术 (或操作)的人次数。

考核期内出院患者中医师施行的符合 本专业疑难手术(或操作)纳入条件的 手术人次数之和


评价维度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定义

计算方法

技术能力

中医治疗

情况

以中医为主治疗 的出院患者比例

考核期内医师以中医为主治疗本专业 出院患者的比例。

考核期内医师以中医为主治疗的本专 业出院患者数量/本专业出院患者总数

X100%

中药饮片处方比

考核期内医师对出院患者开具的中药 饮片处方占所有处方的比例。

考核期内医师对出院患者开具的中药 饮片处方数/所有处方总数X100%

中医治疗疑难危 重病患者数量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本专业疑难病数 量。

考核期内出院患者中医诊治的本专业 疑难病数量

中医非药物疗法 使用率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出院患者使用中 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出院患者使用中 医非药物疗法数量/中医药物和非药物 疗法总数X100%

中医药治疗疗效

考核期内医师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本专 业疾病疗效

同行评议


评价维度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定义

计算方法

质量

安全

并发症发 生率

出院患者并发症 发生率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出院患者在住院 期间因治疗或者施行某种择期手术或 操作而发生并发症的例数占同期医师 诊治的出院人数的比例。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出院患者在住院 期间因治疗或者施行某种择期手术或 操作而发生并发症的人数/同期该医师 诊治的所有出院人数XI00%

资源

利用

平均住院日

平均住院日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某病种出院患者 平均住院时间。.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某病种出院患者 占用总床日数/同期该医师诊治的同病 种出院人数

患者

管理

次均费用

住院患者次均费用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某病种出院患者 平均住院费用。

考核期内医师诊治的某病种出院患者 总住院费用/同期该医师诊治的同病种 出院人数

注:1.某专业基本病种、疑难病种、基本手术、疑难手术由专家共识和大数据统计结果形成。

2. 手术人次计算:患者在1次住院期间施行多次手术,按实际手术次数统计;在1次手术中涉及多个部位手术的按1次统计。

3. 中药饮片处方比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率两个指标可任选其一,也可同时使用,视各地具体情况确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202177日印发


 

 

 


川公网安备 51342302000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