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盐源县人民医院,
关注我们
首页 > 健康讲堂 > 健康指导
健康指导
院训:诚信 仁爱 敬业 创新

尿路结石

发布日期:2017/4/24 15:19:33浏览次数(1595)

1.概念简介

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的总称,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根据结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本病的形成与环境因素、全身性病变及泌尿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其典型临床表现可见腰腹绞痛、血尿,或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梗阻和感染的症状。

尿路结石在肾和膀胱内形成。上尿路结石与下尿路结石的形成机制、病因、结石成份和流行病学有显著差异。上尿路结石 大多数为草酸钙结石。膀胱结石中磷酸镁铵结石较上尿路多见。虽然部分肾结石有明确的原因,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肾小管酸中毒、海绵肾、痛风、异物、长期卧床、梗阻和感染等,但大多数钙结石的形成原因仍不能完满解释。成核作用、结石基质和晶体抑制物质学说是结石形成的三种最基本学说。根据上尿路结石形成机制的不同,有人其分为与代谢因素有关的结石和感染性结石。代谢性结石是由于代谢紊乱所致,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尿钙症、高尿酸尿症和高草酸尿症等。高浓度化学成份损害肾小管,使尿中基质物质增多,盐类析出,形成结石。感染性结石是由于产生尿素酶的细菌分解尿液中的尿素而产生氨,使尿液碱化,尿中磷酸盐及尿酸铵等处于相对过饱的状态,发生沉积所致。细菌、感染产物及坏死组织亦为形成结石之核心。

凡在人体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出现的结石,统称为泌尿系结石,亦称尿石症。尿石症是全球性的常见病,在的发病率也较高,且多发于青壮年,故来院就诊率较高。

泌尿系结石的大小差别很大,大者可如鸡蛋黄,直径达5 ~6cm,小者可如细沙。结石在原发部位静止时,患者常没有任何不适感,或仅觉轻度腰腹部胀坠感,往往引不起人们的重视。所以经常有患者肾盂内结石已长至直径1cm以上了,还没发现,在进行健康查体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发现患了泌尿系结石。结石活动或下移时可引起病人腰腹部绞痛,程度重,难以忍受,往往需注射杜冷丁等强力止痛药才能奏效。常伴恶心呕吐、小便发红等症状。结石活动期作B超,往往有单侧或双侧肾积水,这是由于结石下移在输尿管某处嵌顿所致,这时应抓住结石下移的有利时机,采取针灸或中药辨证治疗,促使结石尽早排出体外,彻底消除肾积水,否则结石长期嵌顿,尿液排泄不能畅通,日久可致不可逆性肾功能损害,后果严重。

2.形成因素

影响尿路结石形成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尿路结石的形成。尿中形成结石晶体的盐类呈超饱和状态,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不足和核基质的存在,是形成结石的主要因素。

(一)流行病学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济地位、饮食成份和结构、水分摄入量、气候、代谢和遗传等因素。上尿路结石好发于20 ~5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为35岁。女性有两个高峰,30 岁及55岁。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上尿路结石发病率降低,而其间隙期间以及近四十年来发病率大大上升,提示与经济收入和饮食结构变化有关。实验证明,饮食中动物蛋白、精制糖增多,纤维素减少,促使上尿路结石形成。大量饮水使尿液稀释,能减少尿中晶体形成。相对高温环境及活动减少等亦为影响因素,但职业、气候等不是单一决定因素。

(二)尿液因素

1. 形成结石物质排出过多:尿液中钙、草酸、尿酸排出量增加。长期卧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再吸收性高尿钙症),特发性高尿钙症(吸收性高尿钙症-肠道吸收钙增多或肾性高尿钙症-肾小管再吸收钙减少),其他代谢异常及肾小管酸中毒等,均使尿钙排出增加。痛风,尿持续酸性,慢性腹泻及噻嗪类利尿剂均使尿酸排出增加,内源性合成草酸增加或肠道吸收草酸增加,可引起高草酸尿症。

2. 尿酸性减低,pH增高。

3. 尿量减少,使盐类和有机物质的浓度增高。

4. 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含量减少,如枸橼酸、焦磷酸盐、镁、酸性粘多糖、某些微量元素等。

(三)解剖结构异常 如尿路梗阻,导致晶体或基质在引流较差部位沉积,尿液滞留继发尿路感染,有利于结石形成。

(四)尿路感染

大多数草酸钙结石原因不明。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结石与感染和梗阻有关。尿酸结石与痛风等有关。胱氨酸结石是罕见的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尿中排出大量胱氨酸所致。

3.诊断检查


1、尿常规:指在有无红细胞,都可从尿中发现较多草酸盐或磷酸盐结晶;如果有结石合并感染时,还可发现尿有脓细胞;

2、拍腹部平片:这是诊治尿路结石最有价值的检查,大约有95%的结石患者能在X线片上显影。必要时进一步做静脉肾盂造影,以了解肾功能和肾积水情况;

3、B超:经济简便,对阳性结石和X线上不能发现的隐性结石亦可做出诊断,其缺点是对输尿管的中下段结石显示度不太满意;

4、CT检查:它可用于X线片上不能显影的结石病人,但费用较昂贵,不列入常规检查;

5、膀胱镜检+逆行造影:这种方法主要是用IVP不够理想的患者或对造影过敏的患者。

4.成分性质


草酸钙结石质硬,粗糙,不规则,常呈桑椹样,棕褐色。磷酸钙、磷酸镁铵结石易碎,表面粗糙,不规则,灰白色、黄色或棕色,在X光片中可见分层现象,常形成鹿角形结石。尿酸结石质硬,光滑或不规则,常为多发,黄或红棕色,纯尿酸结石在X光片中不被显示。胱氨酸结石光滑,淡黄至黄棕色,蜡样外观。

结石进入输尿管时,常停留或嵌顿于生理狭窄处,即肾盂输尿管联接处、输尿管跨越髂血管处及输尿管膀胱联接处。由于输尿管内径自上而下由粗变细,结石位于输尿管下1/3处最为多见。

5.愈后事项


泌尿系结石症的患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很多患者经过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结石暂时得以去除。但不久,又会生成新的结石,患者十分痛苦。原来,泌尿系统的各个部位,如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都有可能生成结石。泌尿系结石的生成受尿液酸碱度、尿路是否存在梗阻、尿路是否有异物以及身体其他某些疾病的影响。如果患者生活上不加注意,已经治好的泌尿系结石症就会复发。因此,做好预防结石复发的工作至关重要。

1.改变尿石生成环境研究表明,尿石成分以草酸钙居多,约占80%。在个别地区,尿酸结石也不少见。这些结多是在酸性的尿液环境下生成的。还有一些结石(如磷酸钙结石)则是在碱性的尿液环境中生成。所以,对患者自然排出或手术取出的结石,进行成分分析,再通过药物调节或饮食调理,人为地改变尿液的酸碱环境,对于预防结石的生成及治疗结石病具有重要意义。

2.注意膳食结构尿石的生成和饮食结构有一定关系。因此,注意调整膳食结构能够预防结石复发。根据尿石成分的不同,饮食调理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案。如草酸钙结石患者宜少食草酸含量高的食品,如菠菜、西红柿、马铃薯、草莓等。

3.治疗引起泌尿系结石的某些原发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腺瘤、腺癌或增生性变化等)会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诱发磷酸钙结石。这样,就需要先治疗甲状旁腺疾患。尿路上的梗阻性因素,如肿瘤、前列腺增生以及尿道狭窄等会造成尿液蓄积,引起尿液“老化”现象。尿中的有机物沉积“老化”后,就可能增大而变成非晶体的微结石。所以,治疗引起泌尿系结石的某些原发病对于预防结石复发也非常重要。

4.预防和治疗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是尿石形成的主要局部因素,并直接关系到尿石症的防治效果。由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造成的尿路感染容易诱发结石,这些细菌能尿素分解为氨,使尿变成碱性,易使尿酸盐沉淀而形成结石。此外,细菌及其引起的脓块、坏死组织等也可作为结石的核心而导致结石生成。所以,及时治疗泌尿系感染对预防结石复发十分重要。

5.服用中药每隔一定时间,用中药金钱草和海金沙泡水服,有利于排出体内细小的结石。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找中医师根据自己的病情开一张简洁的中药处方泡服。

6.多饮水应该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以增加尿量,称为“内洗涤”,有利于体内多种盐类、矿物质的排出。当然,应该注意饮水卫生,注意水质,避免饮用含钙过高的水。

7.多活动平时要多活动,如散步、慢跑、做体操等。体力好的时候还可以原地跳跃,同样有利于预防泌尿系结石复发。

6.症状介绍

尿结石的症状反应: A、疼痛 B、血尿C、尿频、尿急、发热、寒颤

尿结石(尿路结石)主要由无机盐和有机盐以及酸组成,大部分为晶体状态;如草酸盐,磷酸盐,尿酸盐,胱氨酸等;其次有2.5%的基质,主要来源于尿中的粘蛋白,以及少量的葡萄糖氨基聚糖。凡是发生在人体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部位的结石统

称为尿结石。其中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被称为上尿路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称为下尿路结石。尿结石看起来很像石头,实际上是人体异常矿化的一种表现,可被看成一种生物矿石。根据结石成份可分为草酸钙结石、磷酸盐结石、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黄嘌呤结石。尿结石的成因相当复杂,较普遍地认为尿结石不是单一原因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促成。部分患者有明确原因,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酸中毒、海绵肾、痛风、长期卧床、泌尿道异物、梗阻和感染。一般的尿石大致分解为:核心-愈近结石核心,磷灰石含量愈高,其中尿酸盐结石的核心,又可分成颗粒型和微晶型;外围或外层——尿石的结晶多为混合型,以一种成分为主,形成该结石的结构特征。如二水草酸钙,结石的表面多芝刺,一水草酸钙,多光滑的小球体,磷灰石较松散呈云层状,易剥脱,磷酸镁铵无一定的形态,堆积紊乱,有成层排列的趋势。尿酸盐可与一水草酸盐钙相互交替构成“年轮”状同心排列。

7.病理原因

尿结石包括尿中晶体浓度过高和尿液理化性质改变两个方面。

尿内晶体浓度增高

正常尿中常含有多种晶体盐类,如草酸盐、磷酸盐、碳酸盐、尿酸盐等。这些晶体盐类与尿中的胶质物质如粘蛋白类和核酸维持相对平衡。若晶体盐类浓度增高或粘多糖类发生量或质的异常,乃造成晶体与胶体的平衡失调,晶体物质即可析出沉 淀,形成结石。当脱水,尿量减少,尿浓缩时,尿中晶体盐类浓度增高,尿结石的发生率增加。

有些情况使体内晶体排出增多,也可使尿晶体浓度增高。95%以上的尿结石含钙,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动员骨钙入血;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溶骨可使尿钙增高;长期卧床病人发生废用性骨萎缩、骨质疏松、脱钙,钙经血流由肾排出;长期服用大量含钙抗酸药物或过量维生素D使钙吸收增多,也可使尿钙增多。如尿中胶体不能维持钙盐的过饱和状态,则钙盐析出沉淀亦可形成结石。

有些代谢紊乱,如痛风病人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增加,可并发尿酸结石。

尿液性质改变

尿液内晶体浓度正常,但尿液理化性质改变时,也可促进结石形成。如尿液pH改变可影响晶体的溶解度。碱性尿有利于磷酸钙、磷酸氨镁、草酸钙结石形成;酸性尿内易形成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

此外,构成尿结石基质的粘蛋白在尿内含量的改变对尿结石的形成可能也有一定作用。

尿滞留有利于水分再吸收,使尿液浓缩,晶体易析出,同时容易发生感染,析出的晶体可粘附在细菌表面形成结石。

尿内异物,如脱落的上皮细胞、血凝块、炎性渗出物和细菌等可构成结石的核心,尿中晶体盐类可沉积于其上,形成结石。

尿结石病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归纳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条件):

自然环境——如地区的差异,气候条件差异,如炎热的地区可因出汗多导致尿液浓度升高,水质中钙质成分的增加使结石更易于形成。

社会条件——动物蛋白摄入过高使儿童膀胱结石较多。水果、蔬菜丰富的地区草酸盐类结石增多。生活物质丰富使上尿路结石增多,非洲少数贫困地区膀胱结石多见。

个体因素(遗传、疾病、药物影响等):

遗传因素:有些常染色体遗传所致的肾小管功能障碍,先天性酶缺欠等都是与结石形成关系密切的一些遗传疾病。结实病患者的家族中结实病发病率高于非结石病患者家族。如我们临床中常见到一家人几乎都有尿结石的病历。

疾病引发:一些疾病如甲亢,皮质醇增多症,长期卧床,溶骨性骨肿瘤,等等都有诱发结石形成的可能。

代谢异常:除一些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引起的代谢异常外,还有一些原因不十分清楚的代谢异常,如特发性高尿钙,特发性高尿酸等。

饮食习惯和机体的适应能力:不喜欢喝水的人结石发生率升高,多食乳品增加钙的吸收(成人)多食肉类使尿中尿酸增多,大量食用菠菜可增加尿中草酸的排量,都有增大结石形成的因素的可能。有的人群长期离开自己的原生地,有部分人就增加了结实病发病的机会。

药物引发:乙酰唑胺(治疗青光眼的常用药),维生素D中毒,大量口服维生素C(可转变为草酸)、皮质激素、磺胺、阿斯匹林等均可发生结石(长期服用)。

尿路因素:患前列腺肥大患者引起尿路通畅度下降,残尿量增加,膀胱结石生成机会增大。输尿管先天狭窄致肾盂积水易成结石,同时结石梗阻尿路又使结石生长加快。

8.危害

尿道结石作为一种常见的泌尿结石疾病,其危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仅会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诱发一系列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尿道结石的危害,下面由武汉男科医院的相关医师为您详细介绍有关尿道结石的危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造成尿路堵塞。男性患上尿道结石早期,因为结石比较小会在尿道处移动而造成损伤;当结石比较大时,就会堵塞尿道口,导致尿液无法正常外排,长期压迫尿路粘膜而使上皮脱落及组织溃疡,不仅损害患者的健康,还会诱发癌变,危害男性的生命。

2.诱发尿路感染。对于尿道结石这种疾病来说,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尿路感染,结石在尿道处摩擦及刺激,诱发尿路感染或肾积水感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形成肾积脓,严重的尿路感染会造成败血病,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患者朋友不可忽视尿道结石的危害,需要及时接受科学规范化的治疗。

3.损伤。当尿道结石比较大或结石表面比较粗糙时,结石在尿道处移动时会损伤身体器官,如损伤肾盂、输尿管的粘膜等,因为感染而造成出血、糜烂及溃疡,严重时还会损害肾脏功能,粘膜长期受结石的刺激会发展成癌变,需要引起重视。

9.预防措施

尿路结石的复发率较高,碎石后往往有残石的遗留,增加了结石的复发率,因此,预防尿结石的复发有积极的意义,

1.饮水和运动:每日饮水2升以上,可有效的降低结石发病率,但应避免饮用红茶和咖啡,饮水后适当的运动,如跳绳、体操可预防结石发生。日常生活中以茶为饮品除预防和改善治疗结石外还能调节人体机理平衡,能有效抑菌止痛、利尿通淋、溶石排石,增强人体抵抗力,极大的降低了由结石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这类中草药茶主要有蒲公英、碟清草、金银花、黄连等。

2.含钙结石的预防:含钙结石的形成与高钙尿症、高草酸尿有关,在预防的同时,要检查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特发性高钙尿和肾小管性酸中毒等疾病。

3.尿酸结石的预防:尿酸结石患者除在饮食方面应减少海产品的摄入外,还要少饮酒,适量选用尿酸生成抑制剂,如别嘌呤醇,并用碱化尿液制剂,效果更佳。

4.感染结石的预防:对感染性结石,在去除病因、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酸化尿液,选用氯化胺等。

川公网安备 51342302000111号